搜索
当前位置 > 陶瓷人物

本期陶瓷人物周延春

 更新时间:2021-09-10 09:15  点击数:5785

专家介绍

周延春,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,1988和1991年在中科院金属所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。1992-1994年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做博士后。现任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研究员,先进功能复合材料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,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。

主要从事高温陶瓷及复合材料的多层次结构设计、制备和性能研究。

主要学术贡献包括:(1)发现了16个新型高温碳化物、氮化物和硼化物新相并确定了晶体结构;(2)提出了抗损伤、可加工陶瓷的设计准则,并以此理论为基础通过实验发现或证实了一系列新型抗损伤、可加工陶瓷;(3)提出了基于原位反应制备体材料、多孔材料和二维硼化物的方法。

在Annal Rev. Mater. Res., Inter. Mater. Rev., ActaMater., J. Am. Ceram. Soc.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0多篇,被引用17680多频次, H-因子68,在斯坦福大学统计的2020年材料领域世界前2%学者中排名第167位,入选爱尔思维尔2020年中国材料学科高被引学者。获得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(1991)、中科院技术发明二等奖(1998)、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(2005)、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(2014)、美国陶瓷学会Global Star奖(2010)、美国陶瓷学会工程陶瓷部Bridge Building奖(2018)、国际衍射数据中心(ICDD)贡献奖(2009\2012\2014) 等奖励。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(1999)、中科院百人计划(2003)支持。

 主要学术荣誉和兼职有:美国陶瓷学会会士(Fellow 2010),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(2010), 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(2013),美国陶瓷学会工程陶瓷部国际委员会主席(2009-2010),世界陶瓷科学院顾问委员会委员(2010-2014),世界陶瓷科学院选举委员会委员(2010-2014),美国陶瓷学会Ross Coffin Purdy奖励委员会主席(2015),美国陶瓷学会Jeppson奖励委员会委员(2018), 美国陶瓷学会出版委员会委员(2014-2018),美国陶瓷学会工程陶瓷部提名委员会主席(2015-2016),中国硅酸盐学会特陶分会副理事长(2008-)。

主要国际学术期刊任职包括《J. Mater. Sci. &Tech.》Vice-editor-in chief,《J. Am. Ceram. Soc.》Editor,《J. Adv. Ceram.》Editor,《J. Mater. Res.》Principle Editor,《Inter. J. Appl. Ceram. Tech.》AssociateEditor,《J. Asian. Ceram.Soc.》Editor,《Inter. Mater. Rev.》、《Ceram. Inter.》和《J. Ceram. Soc. Jap.》等杂志的Editorial board member,《现代技术陶瓷》和《宇航材料及工艺》主编。


报告简介

面向应用的新型高熵陶瓷设计

周延春,向会敏,戴付志

高熵陶瓷是无机非金属化合物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Wyckoff位置被相等或接近相等比例的多种原子共同占据所形成的固溶体。高熵陶瓷的出现,为新材料的成分设计和性能调控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,特别是无机非金属化合物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多样性,使得通过能带工程和声子工程对性能的裁剪与调控得以实现。材料成分设计空间的拓展使得新现象和新性能不断被发现,目前在高熵陶瓷中,除了观察到了高熵合金中发现的高强度、高硬度和低热导率等现象,还发现了巨介电常数、超离子电导率、强各向异性的热膨胀系数、强电磁波吸收和电磁屏蔽等性能,为高熵陶瓷在航空、航天、电子、冶金、催化与能源转换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机遇。面向应用开展有针对性的材料设计,是新材料研究的重要方向,也是高熵陶瓷走向实用的基础,本报告将首先介绍高熵陶瓷的结构和性能特征及应用前景,然后重点介绍如何针对未来高超声速飞行器、新一代航空发动机、活泼金属的冶炼、硬脆材料的加工、电磁波吸收与屏蔽等对新材料的需求和挑战,开展面向应用的新型高熵陶瓷设计。


往期回顾